智融视界2025年08月22日 10:54消息,央行新增10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新增1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央行增加3000亿元同类额度后,年内第二次追加此类再贷款资金,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在结构性调控中的持续发力。
所谓“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是我国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自1999年启动支农再贷款、2014年推出支小再贷款以来,这一工具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央行将支农与支小再贷款合并为统一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并优化管理机制,旨在提升政策执行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对基层经济主体的精准支持。
据央行公告,本次新增的1000亿元额度将重点投向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甘肃等地的受灾区域,优先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夏季面对多地区洪涝灾害,央行也曾动用同规模再贷款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此次政策“重演”,不仅显示出央行应对自然灾害冲击的快速反应机制已趋于常态化,也反映出当前部分地区灾情可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压力,亟需金融手段予以托底。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支农支小再贷款作为长期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服务基层经济主体方面具有“精准滴灌”和“杠杆撬动”的双重优势。其1.5%的超低利率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主和农户“融资贵”的难题;而其动态调整机制则赋予政策高度灵活性,尤其在防汛救灾等突发事件中,可迅速释放流动性,助力区域经济稳定复苏。
从实施路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是支农支小再贷款落地的关键载体。作为扎根县域、服务乡村的主力军,农商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部分机构仍面临风控能力弱、科技水平低、抵押物不足等现实挑战。对此,田利辉建议应多措并举,推广“授信制”模式以提升放贷效率,加强科技赋能实现数字普惠,探索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新型抵押方式,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题。这些举措若能落地,将极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覆盖面。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初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3-2024)》明确提出,未来需强化货币、财政、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同联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小微、“三农”等领域倾斜。这表明,普惠金融已不再仅仅是金融系统的单兵突进,而是正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布局之中。货币政策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正成为新时代金融改革的核心命题。
在我看来,此次再贷款额度的追加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是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的背景下,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输血,既能避免“大水漫灌”带来的通胀风险,又能切实缓解基层经营主体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它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金融服务必须回归本源,真正服务于最广大的中小微经济单元。
展望未来,构建技术驱动、产品创新、政策协同的普惠金融“三位一体”生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科技为引擎提升服务效率,以创新为路径拓展金融边界,以风控为底线守住安全红线,才能实现普惠金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转变。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