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10月09日 10:45消息,中欧班列中通道今年通行量突破3000列,较去年提前39天完成目标。
北京10月9日电 10月8日,满载汽车零部件和日常百货等货物的1293次中欧班列从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鸣笛出发,驶向俄罗斯。这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中通道的运输量已突破3000列,比去年同期提前39天完成这一目标。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已连续三年在年内实现中欧班列通行量超过3000列。
据了解,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的进出境铁路口岸,目前已有74条中欧班列线路从这里出发,境外可抵达10多个国家的70余座城市,国内则辐射了中欧班列的大部分首发城市。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该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线路不断拓展,二连浩特正日益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物流枢纽,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提供了坚实支撑。
自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通过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口岸以来,该线路累计通行已接近2.1万列。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货物品类也实现了显著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运输总量中的占比,从最初不足10%提升至40%以上。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也反映出“钢铁驼队”正日益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重要通道。 从数据来看,中欧班列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质量上的飞跃。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出口结构正在优化,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联互通,也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和经济发展动力。
近年来,面对持续增长的跨境运输需求,口岸积极发挥“路政企”物流一体化营销联动的优势,构建“互联互通机制”,实时掌握货源动态,优化业务流程,推动数据和服务高效流转,为企业和货主打造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通道。 在当前全球化贸易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境物流的顺畅运行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口岸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协同效率,不仅有助于缓解运输压力,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运作模式,体现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我们依托‘数字口岸’系统持续推进无纸化通关,多措并举优化宽轨接车组织流程,科学规划中欧班列集装箱卸车场地,增加专用作业线,全面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和质量。”据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二连站技术科科长杨冬冬介绍,今年以来,通过科学调度、精准配载和高效协同作业,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实现了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转。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在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率方面展现出明显成效。借助“数字口岸”系统的推进,无纸化通关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对宽轨接车流程的优化以及装卸场地的科学布局,反映出铁路部门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物流需求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前瞻性。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境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今年前九个月共通行中欧班列2909列,运输货物总量达374.90万吨,相当于33.06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11.2%、14.4%和10.5%。其中,回程班列占比达到50.6%,较去年同期增长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