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10月31日 11:05消息,AI烧钱加剧,Meta市值蒸发1.5万亿,投行集体下调目标价。
美东时间周四,Meta股价遭遇断崖式下跌,收盘重挫11.33%,创下近三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夜蒸发2147亿美元(约合1.53万亿元人民币)。据道琼斯市场数据公司统计,此次市值缩水位列美国企业史上第十高单日损失,同时也是Meta自身历史上的第二大市值蒸发事件,仅次于2022年2月3日因财报暴雷导致的2320亿美元市值蒸发。

此次暴跌的导火索源于前一日Meta第三次上调年度资本支出预期。公司在最新财报中透露,为加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这一举动虽彰显其在AI领域的雄心,却引发了市场的强烈不安。分析师普遍担忧,Meta的人工智能投入正逐渐“失控”,且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令人联想到此前元宇宙项目的巨额烧钱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天发布财报的微软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样在加大AI支出,但资本市场反应相对温和。相比之下,Meta所面临的质疑更为尖锐。核心原因在于,其AI战略布局尚无明确盈利前景,叠加第三季度因一次性所得税支出导致盈利远低于预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不信任情绪。此外,Reality Labs当季营业亏损超过40亿美元,持续拖累整体财务表现,使得市场对Meta“双线作战”——广告业务支撑AI与元宇宙投入的模式产生动摇。
财报发布后,多家投行迅速下调Meta目标价。美国银行全球研究分析师Justin Post将目标价从900美元调降至810美元,但仍维持“买入”评级;KeyBanc Capital Markets的Justin Patterson亦将其目标价由905美元下调至875美元,保持“增持”;TD Cowen分析师John Blackledge则同步下调至810美元,继续给予“买入”建议。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及Cantor Fitzgerald等机构也纷纷跟进调整目标价,反映出市场对其估值逻辑的重新审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已开始下调评级。奥本海默于30日将Meta评级由“跑赢大盘”降至“持平”,直言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激进投资充满不确定性。该机构将当前的AI支出与2021至2022年间高调押注元宇宙的行为相提并论,认为两者均是在营收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规模资本消耗。“在没有清晰回报路径的前提下豪赌超级智能,这种策略的风险不容忽视。”奥本海默在报告中指出。
数据显示,Meta第四季度隐含的运营与资本支出均高出华尔街预期约7%,且公司明确表示2026财年的资本支出增速将“明显大于2025年”,费用增长也将“显著快于”2025年预计的23%。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内,Meta仍将处于高强度投入期。奥本海默认为,除非在2027年前展现出可量化的AI商业成果,否则投资者难以接受其当前市盈率水平。相较之下,Alphabet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合理的估值,显得更具确定性。
另一家知名投行Benchmark更是直接将Meta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持有”。该行分析师坦言,Meta股价短期内可能只能在区间内震荡,直到其能为不断膨胀的资本开支提供令人信服的回报证据。尽管Meta的广告业务依然强劲,占据公司收入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市场早已不再满足于单一引擎驱动的增长模式。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除了广告之外,Meta能否在AI、Llama模型乃至机器人等领域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从某种角度看,Meta正在经历一场战略转型的阵痛。它试图以巨额投入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但资本市场向来偏好“短平快”的回报节奏。当一家公司的野心远远跑在业绩前面时,信心便容易崩塌。此次股价暴跌不仅是对支出失控的惩罚,更是对科技巨头“先烧钱、后盈利”模式的一次集体反思。尤其在利率高企、估值承压的宏观环境下,投资者对长期主义的容忍度正在降低。
归根结底,Meta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投资AI,而在于如何让市场相信这些投资终将开花结果。过去依靠社交平台和精准广告建立的辉煌,无法无限支撑一个通往“超级智能”的宏大叙事。如果不能尽快展示AI技术的变现能力或战略协同效应,类似的抛售或许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