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11月08日 16:59消息,龚安明:八年进博会,见证中国经济共成长。
上海11月8日电“八年进博会之约,推动了企业从‘参展商’向‘投资商’,再向‘本土生态共建者’的转变。”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医科达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龚安明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进博会已成为企业增强在华投资信心、设立区域总部、成立科技公司与投资公司的重要“催化剂”和“加速器”。 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全球产品与技术的平台,更成为外资企业在华长期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这一窗口,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积极信号。这种双向互动,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动能。
进博会是医科达全球重要活动之一,在中国,企业所有最新产品和技术都选择在进博会进行首秀、首发。龚安明表示,得益于进博会提供的开放平台,企业能够与中国顶尖的医疗和产业伙伴展开深度合作,从专业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制定,到推动临床科研发展,全面助力提升中国各地区高质量放疗服务的可及性。 我认为,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前沿科技与产品的窗口,更是推动国际合作与技术转化的重要桥梁。对于像医科达这样的跨国企业而言,进博会已成为其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一平台,企业不仅能更快地将创新成果引入中国市场,还能更深入地参与本土医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双向互动,有助于加快医疗技术的普及与优化,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龚安明介绍,目前,医科达已在北京建成全球产品线最齐全、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并在上海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在中国,医科达不仅仅是技术的提供者,更是与国内合作伙伴携手创新、共同构建智能放疗生态的‘同行者’。”龚安明表示。
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大型生产基地和软件研发中心,对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在龚安明看来,中国已发展成为该企业全球制造与创新的核心基地,本土的研发力量在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龚安明表示,坚持全球统一的高标准管理,即长期推行的“镜像工厂”策略,使企业的全球供应链更具韧性和适应性,从而更高效地满足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需求。
在中国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临床环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为医疗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龚安明指出,中国在数字化方面的领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整个医疗行业的运作模式。智慧医院的建设对放疗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医科达核心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例如,高场强磁共振引导放疗系统和人工智能自适应放疗技术等创新成果,正逐步惠及中国的临床医生以及全球患者。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中国医疗体系的持续升级不仅提升了诊疗水平,也为全球医疗技术的进步贡献了力量。这种双向互动,体现了中国在医疗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龚安明表示,融合了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不仅惠及中国患者,还成功走向全球,出口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现了中国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认为,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日益增强的参与度与话语权。通过将本土智慧转化为全球资源,中国正在为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