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8月22日 09:22消息,游资打板、拖拉机套利、围猎迷你LOF,上演在刀尖上跳舞的游戏。
“每天60多万元,即可持续几天打上涨停板”“15万元,拿下一个涨停板;60万元,2天上涨18%”……这些数据揭示出股市中某些资金通过集中投入,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动股价快速上涨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高效的市场操作方式,但背后也暴露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与监管的薄弱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这不是股神现身,而是神秘资金对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进行的炒作行为。近年来,LOF产品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不少投资者将其当作股票来操作,成为短线资金在高风险中“在刀尖上跳舞”的工具,也使得原本应作为长期配置工具的LOF,逐渐被推上了短线炒作的风口浪尖。 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市场中部分资金缺乏理性投资理念,更倾向于追逐短期收益。LOF作为一种兼具灵活性和专业管理的基金产品,本应服务于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但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其流动性优势反而被滥用,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监管层有必要加强对这类产品的监控,引导资金回归理性投资轨道。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获悉,LOF产品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炒作、流动性不足以及投资者认知存在偏差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由于交易量普遍较低,只需少量资金便可将价格推至涨停或跌停。游资可能借助LOF流动性较差的特性进行“打板”操作,吸引跟风买入,从而制造短期内的大幅波动。然而,当这类LOF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显著高于基金单位净值时,套利资金往往会迅速进入市场,导致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回落。
高危的“刀尖游戏”
8月21日,某只LOF出现惊心动魄的“地天板”走势:开盘不久即跌至涨停,随后迅速反弹,不久便冲上涨停,溢价率超过30%。此前该LOF已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然而,当天下午该LOF股价快速回落,最终收盘下跌6.28%。
这样的大幅波动往往是股票市场才有的情况,却发生在一只规模不足8000万的LOF产品上。8月19日、20日,这只LOF的成交额均为60多万元。基金公司已连续多日针对该LOF发布溢价风险提示。
无独有偶,8月14日至18日期间,某创新精选LOF连续三次发布关于溢价风险的提示公告。在8月12日至14日期间,该LOF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累计上涨了30.72%。8月14日收盘价为3.349元,相较8月13日的基金单位净值2.7595元,溢价幅度超过21%。其中,在8月12日该LOF涨停当日,成交金额仅为34万元左右。经过三天的快速上涨后,该LOF价格迅速回落,8月15日以跌停开盘,成交额约为32万元,8月18日再度下跌6.87%。
今年以来,近期,多只LOF产品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其中,石油、黄金、港股、基建、芯片、科技等领域的LOF产品,在市场热点轮动过程中,二级市场价格常出现较高溢价,但随后往往会被“打回原形”。这类现象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波动性以及部分投资者对产品价值判断的偏差,也提醒投资者在参与LOF交易时需保持理性,关注基金的实际净值变化,避免因短期炒作而产生损失。 从市场运行规律来看,LOF产品的二级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尤其在热门板块中更容易出现非理性上涨。然而,一旦市场热度消退或基本面未跟上,价格往往会迅速回调,回归到与基金净值相符的水平。这不仅增加了投资风险,也可能对市场秩序造成一定扰动。因此,监管层和基金管理人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投资者在面对高溢价时,应更加审慎,避免盲目跟风。
或许在一些渴望高回报的投资者眼中,这样的行情显得极具诱惑力,但实际上却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刀尖上的舞蹈”。
“操纵资金很神秘,不排除与此前埋伏在场内的投资者合作,又或是套利资金的‘自导自演’。”一位相关知情人士表示,“很可能是游资故意炒作,以少量资金拉高价格,吸引其他投资者进来接盘,从而在场内高价卖出此前持有的份额获利。以上述某LOF为例,有时候每天只有几手成交,我们关注到此前有几个投资者在场外申购、场内卖出,算是成功套利,但也只能出掉一部分筹码,因为成交额实在太小。”他称,随着高溢价被平抑,最后接盘的投资者将高位站岗。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也指出,通过较低的成本将标的股票拉升至涨停,制造盈利效应,进而吸引跟风资金接盘,这种操作方式与游资的风格高度相似。
游资“围猎”的对象
LOF产品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引发市场关注。多位公募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OF流动性不足的特性为游资提供了短线炒作的机会,同时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存在偏差,也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从市场机制来看,LOF作为可以在交易所和场外申购赎回的基金,其流动性本就弱于普通开放式基金。当市场情绪高涨时,部分资金容易集中涌入,导致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而一旦市场预期变化,又可能引发集中抛售,造成价格剧烈下跌。这种非理性波动的背后,既有产品设计本身的局限性,也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对LOF运作机制理解不深。 此外,部分投资者将LOF视为类似股票的投资工具,忽视了其作为基金的本质,进一步放大了市场风险。因此,提升投资者教育、完善市场信息披露,以及优化LOF的流动性管理,都是减少此类现象的重要方向。
一位资深公募基金经理指出:“多数LOF产品缺乏做市商制度,导致流动性较为薄弱。在交易量低迷的情况下,只需少量资金便可能将价格推至涨停或跌停。部分投资者盲目跟风买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此外,游资也可能利用流动性不足的漏洞进行‘打板’操作,吸引散户跟风,从而引发短期内的剧烈价格波动。”
另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类似LOF暴涨暴跌的情况大概率是场内游资炒作套利导致,尤其是一些规模“迷你”的大宗商品LOF,很容易成为游资“围猎”的对象。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指出,一方面,许多LOF在场内的规模较小,导致其价格容易受到操控;另一方面,LOF的套利操作存在时间限制,无论是通过场外申购赎回还是将份额转至场内,通常都需要几个交易日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资金可以利用这一窗口期快速完成“拉升-抛售”的操作。一些投资者,特别是经验不足的散户,往往被短期的涨幅所吸引,希望“追涨”获取短线收益,却忽略了基金的单位净值和溢价率所带来的风险。
2024年,证监会发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揭露了游资利用资金优势操纵LOF获利的手法,一名投资者控制使用他人账户操纵国富恒利债券等31只LOF产品,被立案调查、审理。其手法主要是利用资金优势进行连续买卖,在自己控制的账户间进行证券交易,导致LOF二级市场价格涨幅异常。最终,该投资者被没收违法所得153.59万元,并被处以307.18万元罚款。
规模偏小、流通份额少、持有人户数较少的LOF产品更容易产生二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有公募投研人士认为,类似这种几乎“没有流动性”的品种,机构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全市场LOF产品总份额不足360亿份,超过百只LOF产品的场内流通份额均低于1000万份,330多只LOF的份额不足1亿份。在交易金额方面,今年以来,有320多只LOF的日均成交额不足100万元,近20只LOF的日均成交额甚至不足1万元。
此前,LOF高溢价情况通常发生在QDII产品上。例如,原油和黄金主题LOF产品的二级市场溢价相对更具有持续性。有业内人士分析,答案藏在两个维度里,一是机制“土壤”,原油和黄金主题LOF通常属于QDII产品,受外汇额度限制,当市场狂热时,套利机制失效,导致LOF二级市场价格与单位净值脱钩,相关LOF场外申购长期暂停或严格限购,客观上为场内溢价情况提供了温床;二是行情“肥料”,地缘局势屡屡引发石油和黄金价格波动,成为了资金炒作的催化剂。
“拖拉机”套利持续发车
进入2025年,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的套利现象在二级市场持续升温。在市场热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LOF产品出现了明显的溢价,不少投资者开始关注所谓的“套利机会”,包括溢价套利和折价套利。溢价套利指的是当场内交易价格显著高于基金单位净值时,投资者可以在场外申购基金份额,然后在场内以高价卖出,从而赚取价差收益。而折价套利则是在场内价格低于净值时,投资者可以低价买入份额,再转至场外,按照净值进行赎回。 从市场表现来看,LOF套利的活跃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捕捉,但也提醒人们需理性看待这种操作方式。套利并非无风险,市场波动、流动性变化以及操作成本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收益。投资者在参与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机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盲目跟风。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自去年起,“一拖六”LOF套利策略逐渐受到市场关注。一些自媒体平台开始“手把手”地教授如何利用“拖拉机”账户进行LOF套利“薅羊毛”。“拖拉机”是常见的LOF套利工具,由于多数容易出现较大折溢价的LOF产品设置了严格的申购限制,部分品种单个账户每日交易额度低至100元,投资者需要借助“拖拉机”账户来提升申购规模和套利效率。
一位长期专注套利的大V表示,开“拖拉机”即指一个证券账户关联多个股东账号和多个封闭式基金账号,常见的“一拖六”即指一个证券账户同时加挂三个深市股东账号和三个深市封闭式基金账号。还有一种“一拖七”的玩法,即在“一拖六”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场外基金账户。
这样的套利深受“羊毛党”喜爱,当溢价较高时,“一台拖拉机”单日收益可以达到100多元,“多台拖拉机”甚至可以获得上千元收益。在大多数时候,套利收益水平并不高,但在社交媒体上被宣传为“无风险薅羊毛”。
业内人士提醒:“表面上看起来稳赚的LOF套利,实际上存在诸多风险,如净值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时间差风险等。一旦判断出现偏差,套利者可能在所谓的‘火热行情’中成为高位接盘的人。”
“其实,净值波动风险比产品溢价空间更值得关注。”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在LOF套利交易的过程中,投资者在T日申购后,待确认份额、转托管到场内并最终在场内卖出,可能需要几个交易日的时间,这期间产品净值很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套利空间被侵蚀甚至出现亏损。”
“不要忽视产品净值的波动,能赚到几十块钱‘羊毛’已经算是幸运了,有些套利者甚至可能面临本金损失。”上述人士指出。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投资者在参与各类理财或套利操作时,应更加谨慎。产品净值的波动性往往被低估,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看似微小的收益背后可能隐藏着较大的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盲目追求短期收益,容易忽略潜在的亏损可能性。因此,理性看待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才是长期稳健投资的关键。
一些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的LOF品种,已成为套利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风险区域——尽管表面上看溢价空间较大,但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差,可能难以及时卖出,最终导致亏损。“对于在涨停后跟风从场外买入、试图进行‘套利’的投资者来说,由于将份额从场外转入场内需要几个交易日,等到机会窗口过去后,很可能就被‘套’在里面。”上述人士表示。
对于频繁出现的LOF产品暴涨暴跌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应采取多种措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例如,当交易型产品出现不合理的折溢价时,应持续发布风险提示;而对于在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的LOF产品,可以选择退市,这既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表现,也是为公司节省成本的合理做法。目前,针对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的老基金,通过清盘等方式进行处理,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