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钱投资应注重长期稳定投资,确保资金安全与持续增值。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领取个人养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了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方式,并明确了相关操作细则,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灵活性得到提升,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广大参保人员在领取个人养老金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坚持自愿原则,缴费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购买何种产品、何时购买也由参加人自主决定,如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在参加者完成开户并缴纳费用后,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能否选到真正符合自身养老需求的储蓄或理财产品? 从政策设计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强调灵活性和自主性,旨在让参与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状况进行合理配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普通投资者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判断能力,容易陷入选择困境。因此,如何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增强其对养老投资产品的认知与理解,成为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者的基本金融需求。参与者并非为了追求超高收益或者短期暴富,而是从长远计,给退休后的自己提前储备一份资产,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养老理财产品坚守“养老属性”不跑偏,实现长期投资、稳健投资。
要实现“长期投资”,金融机构应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重视产品在长期中的保值功能,防止资金在短期内频繁进出。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以公募基金产品为例,相关监管规定已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应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产品表现及人员绩效的考核周期不得少于5年;同时,基金评价机构也应坚持长期评价原则,业绩评价时间不得少于5年,不得仅依据单一指标进行排名或评价,也不得开展短期收益或规模排名。
在“长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稳健投资显得尤为重要。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审慎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确保各类产品按照既定策略平稳运行,从而有效满足养老理财投资者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这一过程中,强化风险控制和提升专业判断力是关键所在。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投资者对于稳健收益的诉求日益增强,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更受关注。因此,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运作中,必须坚持长期视角,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其建立合理的预期,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相关探索,在坚持长期限管理的基础上,适当配置权益类资产,以获取长期向上的收益潜力。同时,通过大类资产的分散配置,严格控制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从而实现养老理财产品在收益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据测算,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者带来收益超过3.9亿元(含浮盈),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4%。
养老理财产品还要契合投资者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这也对产品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备老人群”,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以及部分青年人,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从业背景、风险偏好特征,其养老金融需求天然存在差异性。理想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是“你想要的我都有”,即覆盖投资者的全生命周期。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精细度、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是金融机构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