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9月20日 03:54消息,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进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1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正实现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治理思路的升级,更体现了国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路径的坚定追求。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展现出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7.2%,比202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地表水方面,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突破九成大关,长江、黄河干流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充分彰显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修复的显著成效。所有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未造成重大次生影响。尤为可贵的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已连续四年超过90%,这说明环保成果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赢得了民心。
黄润秋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坚实基础。”这句话不仅是对当前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庄严承诺。在我看来,这种“高质量收官”的提法,意味着生态环境治理不再满足于数字达标,而是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体现出从“治标”向“治本”深化的决心。
面向“十五五”,生态环境部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治理。未来将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这意味着不同地区将根据自身生态禀赋和发展阶段,走出差异化、精准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将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环境实现全面、根本性改善。此外,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绿色生产力,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和政策工具,也将是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实现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这一成就不仅在国内形成强有力的减排激励机制,也在国际气候治理舞台上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正如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所言,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成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更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迈出关键步伐。生态环境部牵头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已指导发布100多项核算标准,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填补了长期存在的数据空白。定期发布的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为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碳足迹规则的国际衔接互认,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绿色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我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的绿色转型正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领,从国内治理走向国际规则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