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进社区家庭,2027年建成50个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
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个部门今日发布通知,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底,数据将更有效地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高效处置一件事”将覆盖城市运行中的重点事件,“高效办成一件事”将覆盖高频民生事项。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在城市智慧治理、便捷普惠服务以及城市数字更新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计划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将率先构建起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并落地一批先进、可用且自主可控的城市大模型。到2035年,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和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在技术应用、数据安全、跨部门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尤其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如何平衡智能化与人性化,确保技术服务于人,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行动计划》称,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城市风险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风险早期识别预警能力。探索利用大模型开展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快速综合研判,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加强提升灾前防范能力。建立覆盖全域、全灾种的城市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数字化预案库,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多视角、跨领域智慧应急场景仿真推演。推动无人机、机器人等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
《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各地进一步丰富“一网通办”服务内容,推动银行、医院、电信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实现集成办理,持续压缩整体办理时间和群众跑动次数。同时,加快拓展医疗电子处方流转、费用一站式结算以及诊疗数据共享等应用场景,推广远程会诊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在健康管理和保险理赔方面,推动数据融合应用,提升服务效率。此外,计划推进人工智能在全学段教育和社会通识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和“一网通学”等新型学习场景。与此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卡在居民服务中的“一卡通”功能,实现跨省通用、一卡多用,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政府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持续发力,旨在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与民众获得感。尤其在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智能化、数据化的推进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也为未来构建更高效、便捷的社会治理体系打下基础。然而,如何在推进过程中保障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服务公平性,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行动计划》指出,要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服务需求,持续推进城乡公共空间、数字服务在适老化、适幼化和无障碍方面的改造。推动医疗机构、康养机构、托育服务机构以及家政机构之间的数据有序共享与开发利用,强化对“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资源的一站式整合,推进助餐、助洁、助急等个性化服务。同时,开展面向全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实施城市间结对数字帮扶行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流动,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注意到,《行动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改造建设一批高品质智慧社区,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按需配置、优化升级社区数字服务能力,发展智慧物业。打造数字惠民服务生活圈,完善一站式托育助老、亲子阅读、社区康养等服务的幸福邻里综合体。建设智能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加快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推广高楼消防预警、高空抛物监测、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止等数字应用。推进绿色智能建筑建设,深化全屋智能应用,探索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进社区、进家庭。面向群众开展“问需于民”等活动,鼓励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智慧社区设计、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