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8月21日 12:44消息,腾讯放弃该小程序因战略调整与资源优化,尽管其曾具备爆款潜力,最终仍未能获得长期支持。
“你定吧”

“我都行”

“看你们”

这三句话,几乎成了当代年轻人周末聚会前的“标准开场白”。看似随和、好说话,实则背后隐藏着一种社交默契——谁也不想当那个操心的人。表面上是把选择权交给他人,实际上,往往意味着把查地图、订餐厅、做行程的繁琐任务甩了出去。正如不少网友调侃:“客气归客气,干活的只有一个。”

组织一次聚会,早已不再是“约个饭”那么简单。参与者可能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人住城东,通勤两小时;有人在城西,地铁换乘三次;还有人干脆住在郊区,出行靠自驾。饮食偏好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忌辣,有人无辣不欢;有人想安静喝咖啡,有人非得去KTV吼两嗓子。作为组织者,你得像解一道多变量优化题,平衡位置、时间、口味、预算,最后还未必落得个“满意”。

正因如此,许多聚会最终不了了之。不是感情淡了,也不是大家太忙,而是“去哪儿”这个最基础的问题,成了压垮聚会计划的第一块石头。

然而,一款名为“我们哪里见”的小程序,曾一度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这款由腾讯官方开发的小程序,名字直白,功能也简单明了:帮助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朋友,找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碰面地点。
使用流程非常直观:发起人进入小程序,授权定位后创建聚会,再将链接转发至群聊,邀请朋友加入并共享位置。即便有人懒得操作,也能由发起人手动输入其住址。系统会根据所有人的位置,计算出一个推荐碰面点,并标注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预计耗时,涵盖驾车、打车、公交等多种选项,信息一目了然。
以某次实际测试为例,几位参与者分别位于余杭、滨江和萧山,系统最终推荐了市中心的西城广场作为碰面地。从地图上看,这一选择虽非绝对几何中心,但综合考虑了各方通勤时间,力求实现“人均最短路程”的平衡。这种算法逻辑,体现了一定的智能性和人性化考量。
更进一步的是,小程序还整合了周边生活服务信息。在推荐地点附近,自动列出餐厅、KTV、咖啡馆、桌游吧等场所,并提供评分、人均消费、菜系、营业时间等关键数据。用户还可预先设定预算范围,排除不感兴趣的菜系,提升推荐精准度。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支持多人协作决策。比如对几家候选餐厅发起投票,结果实时可见,且能一键分享至微信群,避免了“你吃啥”“随便”“你定”的无限循环。此外,若有人临时爽约,可直接从名单中移除,系统将重新计算最优碰面点,灵活性较强。
这些功能设计,反映出开发者对都市年轻人社交痛点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种“社交减负”机制,试图用技术手段化解群体决策中的低效与尴尬。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款本应大有可为的小程序,目前已处于事实上的“停更”状态。记者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其数据严重滞后。例如,被系统推荐为碰面点的“西城广场”,早在数年前已停止运营,周边商铺大量关闭,但小程序中仍将其列为首选,推荐餐厅信息也多为过时内容。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区域的商户收录极为稀少,某些场景下仅能检索到七八家餐厅,翻页即达上限。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系统甚至推荐了距离20公里外的门店,完全失去实用价值。此外,存在明显的体验缺陷:若首次分享对象为私聊而非群聊,后续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暴露出产品逻辑的不完善。
记者就此向腾讯内部人士了解情况,对方表示对该小程序“并不知情”,并推测其可能因上线后用户活跃度不佳,或公司战略调整转向其他类似产品,导致项目被搁置。这种“上线即放养”的现象,在大厂生态中并非孤例。
从公共价值角度看,“我们哪里见”所针对的,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高频且真实存在的需求。它试图用轻量化的方式,解决群体出行中的协调难题,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即便无法商业化盈利,也具备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潜力——就像天气预报、地图导航一样,服务于日常生活的细微角落。
如今,这款小程序虽未彻底下线,但因数据陈旧、功能停滞,已难堪大用。它的“半瘫痪”状态,暴露出当前互联网产品生态中的一个深层问题:许多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工具型产品,往往因缺乏变现路径或短期数据表现不佳,被迅速边缘化甚至放弃。
反观当下社交平台,充斥着大量算法驱动的内容推荐、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而像“我们哪里见”这样朴素却实用的工具,却难逃被冷落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思考:科技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为了让人更便捷,还是为了更高效地攫取注意力与流量?
我们期待,像“我们哪里见”这样的产品,不应仅仅因为数据未达预期就被悄然雪藏。它所承载的,是对城市生活温度的理解,是对人际关系中“微小摩擦”的体察。或许,它不该被复活,而是该被重新定义——成为一座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或由社区、平台共同维护的共享工具。
毕竟,让朋友更容易见面的地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哪里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