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9月25日 00:00消息,八部门联合推动数字消费发展,构建智慧生活新生态,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2025年8月25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消费升级、激发内需潜力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系统性政策布局抢占数字消费制高点,力求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现代消费体系。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扩大数字消费多元化供给,创新和丰富数字消费场景,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这一目标不仅是对当前消费疲软态势的积极回应,更是面向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从人工智能终端到沉浸式文旅体验,从数字人民币普及到智慧养老内容开发,政策触角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在数字化进程中不断落地生根。
在供给侧,《指导意见》提出四大方向共14项具体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数字产品消费”的全面升级。文件鼓励企业加快研发人工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桌面级3D打印设备,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不再只是“买什么”,而是“如何用科技重塑生活方式”。可以预见,随着AI硬件成本下降和技术成熟,个性化、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加速进入千家万户,真正实现“科技为人服务”。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特别强调了“银发群体”的数字消费需求。针对老年人推出“智慧+”数字文化体验内容,不仅体现了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温度,也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巨大市场潜力。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6亿,而他们的数字参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此次政策明确提出适老化设计和服务优化,是对数字鸿沟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也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切实路径。
在服务消费层面,《指导意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消费”融合应用,涵盖文博场馆、旅游景区、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博物馆体验,或通过AI辅助提升基层诊疗效率,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深层变革。我注意到,政策还专门提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这说明政府正在从“大基建”转向“微更新”,更加注重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更进一步,文件提出要推进“微短剧+文旅”模式,拓展视听消费新业态。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判断——短视频和微短剧已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将其与地方文旅资源结合,既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增强文化传播力。例如近期一些地方通过爆款微短剧实现“一夜爆红”,正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政策此时予以引导和支持,有助于避免野蛮生长带来的内容低俗化风险,推动行业走向精品化、可持续化发展。
平台载体和物流支撑体系的完善,则是保障数字消费畅通运行的“基础设施”。文件提出鼓励发展无人机配送、自动配送车,并支持在步行街、商圈推进智慧化改造。这些看似技术导向的措施,实则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实际体验。试想,在雨天无需出门即可收到由无人车送达的新鲜食材,或是在景区通过AR导览深入了解历史故事,这样的生活图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投入与顶层设计。
支付便利化也被列为关键一环。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拓展,并特别强调无障碍、适老化服务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当前不少老年人面对移动支付仍存在操作困难,外籍人士在中国消费时也常遭遇支付壁垒。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各类人群的支付友好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战略项目,其推广不应仅追求覆盖率,更要关注“谁在用、怎么用、好不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并未回避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在第十四条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近年来,直播带货虚假宣传、数据滥用等问题频发,暴露出数字消费快速发展背后的治理短板。此次政策强调“统筹促进与规范”,表明监管部门已意识到:只有建立可信、安全、透明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释放长期消费潜力。
此外,政策还鼓励地方政府发放数字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并借助智能合约实现穿透式监管。这是一种技术创新与政策工具的深度融合。相比传统补贴方式,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精准追踪资金流向,防止套利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也预示着,未来的公共政策执行将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手段,迈向“精准治理”新阶段。
总体来看,这份由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不是一次简单的促消费政策出台,而是一场涉及技术、产业、民生、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它既回应了当前经济恢复中的现实挑战,也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以“数字消费”为突破口,既激活内需,又推动产业升级,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政策前瞻性。
当然,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考验。例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偏远地区网络与物流覆盖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是否顺畅等。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执行”——如何让纸面政策转化为企业敢投、百姓愿花的实际行动。我们期待各地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形成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良好局面,真正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在数字时代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