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10月06日 23:56消息,中秋出行人数超2.9亿,创历史新高,全国迎来客流高峰,交通压力剧增。
2025年10月6日是中秋节,正值国庆与中秋双节重叠假期的第6天,公众出行热情持续高涨。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9504万人次,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5.8%。这一数据再次印证了我国居民在长假期间旺盛的出行意愿和强大的交通承载能力。
从不同交通方式来看,公路仍是民众出行的绝对主力。全国公路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为27469万人次,同比增长7%。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高达23625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8.2%,反映出私家车自驾游已成为节假日出行的主要形态。相比之下,公路营业性客运量预计为3844万人次,仅微增0.3%,说明传统班车、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假日出行中的占比正逐步被私家车分流。
水路和民航方面表现分化明显。水路客运量预计达157万人次,同比激增32.8%,显示出水上旅游线路如海岛游、江河观光等日益受到青睐;而民航客运量预计为238万人次,同比仅增长0.2%,增长近乎停滞,可能与机票价格偏高、热门航线饱和以及中短途出行偏好高铁等因素有关。
铁路运输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透露,10月6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64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164列。值得注意的是,中短途客流显著上升,成为本轮返程高峰的重要特征。随着台风“麦德姆”逐渐减弱,此前受影响的东南沿海线路已陆续恢复运行,铁路部门正加快调整运力布局,确保旅客顺利返程。
各地铁路局积极应对客流压力,灵活调配运力资源。沈阳局加开北京、哈尔滨、大连等方向列车100列,并重联动车组80列;北京局则向上海、西安、郑州等多个重点城市增开159列临客;武汉局聚焦汉十高铁、郑渝高铁等线路,加开193列客车,并在广州、深圳方向开通夜间高铁;上海局在长三角至南昌、厦门、西安等地加开155列列车,重联289列动车组,夜间高铁达51列;兰州局也针对西安北、天水南、敦煌等旅游热点加开多趟动车和普速列车。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铁路系统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强大调度能力和应急响应机制。
回顾整个假期,高速公路车流始终处于高位。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通报,10月1日至4日,全区高速公路车流量突破360万辆次,新能源汽车出行占比持续攀升,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也对基础设施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保障新能源车主无忧出行,内蒙古在全区208个正常运营的服务区配置充电枪1705把,并创新采用“定量充电+移动应急充电设备”的模式,有效缓解充电排队问题。这种精细化管理值得推广——通过科学调控单车充电时长,避免长时间占桩,同时引入移动式充电设备作为补充,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本来担心高速充电要排长队,没想到这个‘移动充电宝’这么方便,20多分钟就充够了续航。”10月3日,在樊魏高速公路襄阳服务区,来自重庆的李先生体验后连连称赞。这一幕正是今年假期湖北高速服务升级的真实写照。湖北省在194对服务(停车)区投放移动充电设备219台,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并在车流量大的服务区增配充电机器人,构建起多元化的补能服务体系。
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节假日出行生态。过去人们担忧的“里程焦虑”,如今正逐步转化为对充电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更高期待。此次多地启用“移动充电宝”等创新手段,不仅是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精准供给。未来,这类智能化、柔性化的能源补给模式应进一步标准化、常态化,覆盖更多偏远路段和服务盲区。
总体来看,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的交通运输运行平稳有序,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力,既展现了我国综合交通网络的强大韧性,也暴露出部分环节仍需优化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运力协调、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仍有提升余地。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出行方式如何演变,人们对团圆与远方的向往始终不变,而交通系统的每一次进步,都在让这份奔赴更加安心、便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