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全国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制造业用电大幅增长,带动整体数据创年度新高,彰显工业经济强劲复苏态势。
北京9月24日电 国家能源局23日发布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当月用电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今年1至8月,全国累计用电量达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创下今年以来新高,释放出工业生产持续回暖的积极信号。
作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用电量的变化往往被视为“晴雨表”。对于7月至8月用电规模持续走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是推高用电需求的直接原因。这一解释在当前气候背景下显得尤为有力——今夏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多地持续出现高温高湿天气,空调等制冷设备集中启用,导致居民和服务业用电负荷迅速攀升。
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极端天气不仅拉长了用电高峰周期,也显著提升了峰值负荷水平。7月期间,全国多个电网系统最高负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甚至启动有序用电措施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进入8月后,尽管局部地区高温略有缓解,但整体用电惯性仍在延续,叠加经济恢复势头,使得用电量维持在高位运行。
除了气候因素外,政策效应也在持续显现。蒋德斌指出,“两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两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叠加稳工业增长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各行业产能释放,为用电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内需支撑。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数据显示,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年内最高水平。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较7月回升3.7个百分点,显示出传统工业部门正在走出阶段性低迷。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展现出强劲韧性,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9.1%,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约4.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用电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1至8月累计数据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速2.5个百分点。细分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0.3%,通用设备制造增长7.9%,专用设备制造增长6.4%,仪器仪表制造增长6.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5%。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真实写照——新动能正在加速崛起。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反映出绿色低碳转型已深度融入产业链条。这不仅是用电结构的变化,更是产业结构变革的体现。可以预见,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这类高附加值、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将持续释放用电需求,并引领未来经济增长方向。
第三产业用电同样表现亮眼。1至8月,第三产业用电量达1.3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8%,而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驱动下,用电量飙升28.8%,凸显数字经济活力十足。
此外,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其中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猛增44.1%。这一数字令人振奋,它不仅反映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扩张,也揭示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充换电服务作为连接用户与能源网络的关键节点,其用电激增预示着交通电气化进程正在全面提速,未来或将形成新的能源消费增长极。
综合来看,当前用电量的稳步增长,既是高温天气下的短期波动,更是中国经济复苏趋势的深层体现。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电的强劲表现,说明我国经济正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方向迈进。虽然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但用电结构的优化已传递出积极信号: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依然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