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8月22日 08:00消息,生物制造迎来爆发前夕,专家解析三大关键突破路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8月21日电(方经纶)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秘书长吴赴清表示,当前生物制造领域已步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的关键时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吴赴清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他建议,行业应重点从“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打通从科研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生物制造的发展高度依赖底层技术的突破。吴赴清强调,在核心菌种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高性能生物反应器等关键环节,我国仍面临“卡脖子”风险。这些核心技术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成本,必须通过产学研协同加大研发投入,避免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受制于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问题——谁掌握了生物制造的底层技术,谁就将在未来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动。
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放大,再到规模化生产,生物制造的创新链条长、投入大、周期久。吴赴清呼吁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联合搭建集研发、转化、孵化于一体的协同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他特别提到“长线资金、耐心资本”的重要性。这一点值得深思:当前许多投资更倾向于短期回报,而生物制造这类高壁垒、长周期的领域,亟需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本建立更长远的价值判断体系。没有“耐心资本”,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在走向市场前“夭折”。
展望未来,吴赴清认为,生物制造将逐步优化甚至替代传统制造模式,催生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然而,新产品的安全评价、监管审批和市场准入标准仍不完善,成为制约创新成果落地的重要瓶颈。他建议加快相关制度建设,营造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环境。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制度护航。只有建立科学、高效、可预期的监管体系,才能让真正安全、有效的生物制造产品快速惠及社会。
据悉,清华大学是国内较早布局生物制造领域的高校之一,长期聚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研究,在跨学科体系建设、原始创新突破及产学研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吴赴清表示,下一步,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将持续联合各方力量,围绕自主知识产权底盘菌种、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并加强行业人才培养,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