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便利、更智慧!一刻钟生活圈升级为幸福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2030年的建设目标和五项重点任务。文件强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地制宜、因圈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关注“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旨在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扩展和升级,打造更加全龄友好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我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也反映出城市治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方向迈进的决心。通过构建“一刻钟生活圈”,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也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未来,如何在落实过程中兼顾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将是确保政策成效的关键所在。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于19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快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并提升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高品质生活圈,让广大居民切实感受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身边变化。
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
《通知》明确,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覆盖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向品质型转变,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基层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通过构建便捷、多元、智能的生活圈,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有效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银发金街”和“童趣乐园”的建设,反映出政策在关注不同群体需求上的细致考量。同时,将便民生活圈向品质型转变,意味着未来城市治理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强调质量和可持续性。这样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李佳路介绍,《通知》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包括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设施布局、推动业态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管理机制。同时,《通知》还从健全工作机制、增加场地和设施供给、支持类公益性业态发展、落实税费优惠、强化金融保险支持以及整合各部门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 我认为,此次《通知》的发布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发力的决心,特别是在推动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优化布局和推动业态升级,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自2021年起,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以及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按照“试点先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的推进方式,持续推动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210个试点地区已建成6255个便民生活圈,涵盖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领域的商业网点共计150.3万个,服务居民人数达到1.29亿人。
下一步,商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以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持续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工作,努力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真正让一刻钟生活圈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 我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在民生服务方面的持续关注与务实推进。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具体实践,更是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治理效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未来,如何在精细化、智能化方面进一步发力,将是提升生活圈品质的关键方向。
将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研究制定“银发金街”相关标准
《通知》指出,要重点发展为老服务相关产业。将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试点选择、建设推进和评估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李佳路介绍,一是更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小修小补”、老年用品店、老年美容店等业态合理布局,鼓励商业设施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益慈善组织等发展老年餐。支持设立医疗辅具与适老家居体验馆。支持对商业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爱心座椅、无障碍洗手间等,便利老年群体购物消费。
二是更好满足品质生活需求。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老年社交的会客厅。因地制宜设立书店、社区影院、微高压氧舱、理疗康复馆等业态。设立银发旅游列车、邮轮旅游、旅居康养宣传点,让老年人更舒适便捷地追寻幸福生活。
三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社区开设声乐、舞蹈、摄影等兴趣课程,定期组织讲座和主题沙龙,帮助老年人培养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同时,鼓励社区商业企业设立“适老化”岗位,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提升精气神,焕发新的活力。
下一步,商务部将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研究制定“银发金街”相关标准,为各地建设工作提供指引,推动各地打造一批“银发金街”,一步步绘就社区老年生活的美好愿景。
此外,助餐服务也是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孙文灿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老年助餐点达8.6万个,日均为328万名老年人及其他人群提供助餐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
创新优化以需求为引导、以项目为带动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都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务实举措。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指导各地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好社区”。
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30万个城镇老旧小区,覆盖5100万户居民。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增设了7.96万个养老、托育、助餐和便民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新增停车位400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93万个,以及3200多万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场所,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度、舒适度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106个试点社区共建设改造了老年服务站、社区食堂、托儿所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2000多个,新增停车位2.62万个,惠及居民108.85万人。同时,浙江、重庆、湖北、湖南等18个省份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打造了3000多个完整社区建设样板,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质。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完整社区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不仅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关注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这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如何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确保建设质量,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表示,当前破解老旧社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难题的关键在于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要创新优化以需求为引导、以项目为带动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
“接下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积极配合商务部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扩展和提升,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推动,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加精准、细致的服务。张雁表示。
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指出,“十四五”期间是托育服务发展的起步阶段。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与积极推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健全托育服务体系,重点扩大便捷可及的社区托育资源,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持续完善便民生活圈,努力实现让群众“托得方便”“托得放心”的目标。 当前,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需求的多样化,托育服务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加快构建普惠、可及、安全的托育体系,不仅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服务质量与覆盖范围,如何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只有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机制,才能真正让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为婴幼儿成长营造更加安心的环境。
一是加大“投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通过多种渠道持续增加普惠托位供给,同时鼓励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从当前政策导向来看,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重要任务之一。在人口结构变化与家庭育儿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缓解托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为家庭提供更稳定、可负担的照护选择。这种以城市为单位的系统性布局,不仅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服务模式,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是加强“空间”保障力度。指导各地落实场地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新建小区与配套托育服务设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则结合城市更新进程,加快补齐托育服务设施。
三是加大“质量”提升力度。要持续推进托育服务质量的优化与升级,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托育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的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对托育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积极参与托育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看法观点:** 托育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感和儿童的成长环境。当前,随着三孩政策的逐步落地,社会对优质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提升服务质量不仅是政策层面的要求,更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有助于消除公众对托育服务的误解,增强信任感,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