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8月25日 15:41消息,解析AI生成文本的常见破绽,揭示其语气与格式背后的套路。
2025年8月25日,科技媒体TechSpot今日(8月25日)发表文章称,维基百科一贯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人工审核的可靠性,因此明确禁止上传由AI生成的文章。
平台编辑甚至整理出一份“AI写作迹象清单”,用以帮助识别可能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这些特征涉及语气、结构、格式以及引用等多个方面。 随着AI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呈现出相似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这种趋势促使媒体机构更加重视对内容来源的辨别。通过制定“AI写作迹象清单”,不仅有助于提升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也能引导读者更理性地看待信息。在信息真假难辨的当下,这样的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气方面,AI生成的文章常常通过夸张的表述来强调主题的重要性,频繁使用“重要”“历史性”等词汇,使得内容显得过于戏剧化,缺乏客观性。 在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中,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读者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也削弱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可信度。尽管部分事件确实具有重大意义,但过度渲染只会让公众产生疲劳,甚至对信息产生怀疑。新闻报道应当以事实为基础,用准确的语言传递信息,而非依赖情绪化的表达。
据相关博文指出,人工智能在撰写段落时往往倾向于在结尾进行简要总结或直接表达观点,这种写作方式更接近中学作文的风格,而非专业百科全书的条目写法。同时,其使用的连接词较为单一,常重复使用“此外”“而且”“再者”等较为正式的词语,使得整体语感显得不够自然流畅。
在格式上,AI 生成内容常大量使用列表,但符号或编号形式怪异,标题与人类编辑的简洁风格不同,可能采用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的“标题式”。
过度使用加粗字体来强调某些短语,是当前一些文字内容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但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于经验丰富的编辑。此外,还时常能看到破折号被不恰当地使用,引号的格式也常常出现错误,甚至在标题中夹杂表情符号,这些都显得不够规范和专业。
引用问题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可能会生成虚假的超链接、ISBN号或DOI编号,指向不存在的文献资料,或者引用在正文中并未提及的“专家”。
维基百科指出,尽管单一迹象可能不足以断定为AI生成的内容,但当多种特征同时出现时,就会引起编辑的注意。维基百科认为,虽然AI能够模仿大量人类撰写的文本,但在真实写作中所体现的即时反应和多样性,仍然难以被完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