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压缩空气储能专著发布,系统总结技术成果与应用前景。
近日,在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上,我国首部系统阐述压缩空气储能的学术专著《压缩空气储能理论与应用》正式发布。该书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作为该领域首部全面系统的学术著作,书中汇集了研究团队二十多年来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

该书系统梳理了压缩空气储能的发展背景、理论依据、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工程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内容不仅涵盖了团队在技术研发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第一手数据,还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全球能源科技竞争态势,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前瞻性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指导意义。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在电力需求较低的时段利用电能对空气进行压缩,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压缩空气用于发电的技术。该技术具备大规模存储、长时间运行、成本低廉、效率较高、安全可靠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2004年起在国内率先启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经过19年的持续努力,先后完成了国际首座1.5MW级和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成功突破100MW级关键技术,并建成全球首个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系统。该系统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展示了在新型储能技术上的前瞻性布局。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长寿命、环境友好等优势的技术,正逐渐成为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此次示范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