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视界2025年09月14日 10:18消息,罗永浩怒批餐饮巨头推天价预制菜,引发公众广泛声讨,揭露行业乱象,呼吁回归真实餐饮体验。
9月10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表言论,直指某餐饮品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很贵”,迅速引发舆论热议。该言论一经发布便登上热搜,众多消费者纷纷回忆起在该品牌门店的用餐体验,质疑其菜品真实性与定价合理性。面对汹涌舆情,该品牌创始人随后公开回应,坚决否认使用大量预制菜的说法,并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品牌形象,认为罗永浩的言论已构成不实指控,严重损害了企业声誉。

事件持续发酵,公众关注度居高不下。为回应争议,罗永浩专门开设直播,进一步阐明立场。他在直播中强调,该品牌声称“未使用预制菜”是“百分之百的谎言”。但他同时澄清,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将其伪装成“现做现炒”的菜品销售给消费者。他举例称,另一家餐饮品牌在预制菜使用上标注清晰、流程透明,值得肯定。这一对比凸显出行业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也反映出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强烈诉求。
罗永浩指出,预制菜作为一种现代餐饮供应链的产物,本身并不违法,也不应被污名化。关键在于是否如实告知消费者每道菜的制作方式。“现做的就说是现做,预制的就标明预制,这是基本的商业诚信。”他还以自身直播间为例,坦言确实销售多款预制菜产品,“但我们从不隐瞒,包装、介绍都写得清清楚楚,消费者买的是便利和口味,不是被欺骗。”这种坦诚的态度,或许正是当前部分餐饮品牌所欠缺的。
除了信息披露问题,罗永浩对该品牌的定价策略也提出尖锐批评。他表示,该品牌不仅是预制菜使用者,更是同类餐厅中定价最高的代表之一。例如,一款名为“古法馒头”的单品售价高达21元一个,引发广泛质疑。“价格高低本无绝对对错,但若高价对应的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食品,且分量极小、体验感差,消费者的不满自然会累积。”这番话切中了许多人的心声——人们愿意为品质买单,但不愿为“智商税”埋单。
更令罗永浩感到不解的是用餐的实际体验。他透露,曾与朋友五人共赴该品牌门店,点了十五道菜,结果“菜量太小,根本吃不饱”。他认为,这种反常的供餐模式本就应引起警惕,“如果连基本的饱腹感都无法满足,那所谓的‘高端餐饮’究竟在卖什么?”他直言,此次风波的责任不应完全归于他个人发声,“也许品牌方对我有意见,但网友的愤怒并不是因为我,而是长期积压的消费失望终于找到了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餐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场争论的焦点早已超越“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技术层面,真正触动公众神经的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严重失衡。在当前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性价比与透明度。当一家标榜“匠心”“手工”“现做”的餐厅,实际上依赖中央厨房配送、加热即食的预制产品,却收取远高于市场水平的价格时,信任危机便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看,罗永浩的发言更像是揭开了行业潜规则的一角,引发了大众对餐饮真实性的集体反思。
作为观察者,我们应当意识到: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问题的核心。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公开与消费者尊重。与其急于起诉发声者,不如先审视自身是否存在误导性宣传。唯有建立透明、可信的消费环境,才能赢得长久的品牌忠诚。此次事件或许是一次警钟——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任何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终将在公众 scrutiny 下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