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款模块化四足机器人Apollo,源自白犀吉尼斯纪录,引领智能机器人新纪元。
国内首款模块化工业级四足机器人Apollo正式发布。这款产品源自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白犀”机器人,作为其迭代版本,在延续原有速度优势的基础上,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了性能提升、场景适配性增强以及运维效率的优化,标志着工业级四足机器人正从单一功能设备向灵活定制的解决方案转变。 我认为,Apollo的推出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工业应用场景中灵活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模块化设计让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任务快速调整配置,极大提升了适应能力,也降低了使用门槛。这为未来的智能制造和复杂环境作业提供了更高效、更智能的工具选择。

吉尼斯纪录基因:为模块化进化奠定技术基石

“白犀”以16.33秒的成绩完成百米冲刺,打破了韩国“猎狗Hound”机器人此前保持的19.87秒纪录,成功刷新“四足机器人最快100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中国四足机器人技术奠定了核心竞争力。

如今,Apollo接过“进化接力棒”,以“专注行业应用,打造一流品质”为宗旨,针对工业场景中“需求多样化与更新速度快”的难题,率先突破模块化集成技术,成为国内首款实现“硬件模块化、功能可扩展、运维简便”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

进化内核:算法与硬件协同,筑牢模块化根基

如果说“白犀”的突破在于“速度攻坚”,Apollo的演进则更注重“模块化兼容”,通过算法与硬件的双重提升,保障模块化扩展后的性能不下降:
算法层面: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基于特征超平面理论分析的强化学习算法,使Apollo系统具备了快速且稳健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场景中动态优化其运动策略。同时,团队首次提出了“足式机器人熵稳定性与鲁棒性定量分析判据”,有效缩小了仿真与真实应用之间的差距,确保在搭载不同模块化部件后,机器人仍能保持稳定的运行表现。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机器人在多变环境中的自主决策能力,也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引入更科学的稳定性评估方法,未来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将得到显著增强,为更多应用场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硬件层面:配备自研的一体化关节电机(峰值扭矩超过360NM)以及低功耗主控模块,所有核心硬件均按照模块化标准设计,可独立安装与更换,无需拆卸整机。
核心突破:国内首台模块化设计的工业机器人问世,标志着工业机器人迈入“定制化”新阶段。
Apollo的模块化设计并非仅是“部件拆分”,而是从底层架构出发,重新构建工业机器人适配机制,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层面:
运维轻量化:电池、电控、电机三大核心组件实现独立集成,每个模块均配备标准化接口与快速拆卸结构——无需专业工具,单人可在10秒内完成电池更换,有效解决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在维修和停机方面存在的难题。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设备的维护效率,也大幅降低了因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风险。在工业自动化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快速响应和高效运维已成为衡量设备性能的重要标准。该设计通过模块化与标准化的思路,为行业提供了更灵活、更便捷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功能可扩展:搭载 30mm 超平台支撑框架,框架预留标准化传感、执行器接口 ―― 可根据行业需求灵活搭载热成像仪、激光雷达、机械臂等设备,无需重构机器人主体结构,实现“一台机器人适配多场景”。
迭代低成本:技术升级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模块化组件,例如升级更高算力的主控模块或更长续航的电池模块,无需整机替换,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更新成本,推动工业机器人从“一次性采购”向“长期迭代升级”转变。 在当前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模块化设计已成为提升设备灵活性和经济性的关键路径。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设备的生命周期,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具可持续性的技术升级方案。通过模块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升级,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保持技术竞争力。这一趋势有望进一步激发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活力,助力产业升级。
场景进化:模块化助力,从实验室迈向行业一线的全场景应用
继承“白犀”探索基因,Apollo依托模块化设计的优势,能够根据不同行业场景的需求灵活配置相应的设备,成为首个真正“深入行业一线”的工业四足机器人。这种灵活适配的能力,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为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观点认为,模块化设计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功能性,也降低了部署成本,有助于推动四足机器人在更多细分行业的落地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类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复杂环境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拓展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边界。
在高危厂区的巡检作业中,针对路径规划与安全预警的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360°激光雷达与热成像设备,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动态障碍规避以及高温预警和仪表识别功能;在应急救援场景下,面对废墟、山地等复杂地形,可迅速更换模块化机械臂及破拆工具,结合出色的攀爬能力,高效完成救援任务。
进化性能:工业级可靠性的全面升级
“白犀”以 16.33 秒百米成绩证明四足机器人“速度”的可能,而 Apollo 在此基础上实现性能全面跃升:
负载能力:站立最大负载可达140kg,持续行走时的负载超过40kg,这种性能更适用于工业环境的需求;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这样的参数设定显然针对的是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场景。140kg的站立负载和超过40kg的持续行走能力,意味着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中仍能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这对工业领域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类具备强大承载能力的设备将越来越成为工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续航与能源:2.3kWh电池可实现超过5.5小时的空载续航时间,充电时间少于2小时,支持快速更换电池或自主充电。
环境适应:工作温度范围为-20℃至55℃,具备IP67防护等级,能够在极端温度和复杂环境下正常运行。
权威体验见证:亲操体验获高度认可
8月16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率团访问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在考察过程中重点参观了镜识科技的核心产品,并在相关负责人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了Apollo机器人。体验后他表示:“感受很新,体会很深!操作很方便,机器人与操作者之间的配合非常迅速。”此次亲身参与和高度评价,充分展现了Apollo技术的先进性与用户友好性。 从此次访问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贴近实际应用,提升用户体验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岑浩辉作为澳门特区的代表,亲身体验并给予积极反馈,也反映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关注与认可。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落地,也为未来更多合作提供了契机。
从“白犀”到Apollo,每一次升级都是对技术边界的不断挑战。未来,Apollo将持续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石,不断推出更适配多样工业场景的功能模块,助力工业机器人从“标准化产品”迈向“定制化解决方案”,在更多未知领域谱写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镜识科技公司简介
1. About
镜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册成立,公司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合作建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这一合作体现了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也反映出产学研结合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合作有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公司专注于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本体深度结合,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的运动与操作能力。同时,公司深入具体应用场景,围绕具身本体平台的开发与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全身运动控制技术,以及场景与人工智能能力的融合,持续推动消费级和工业级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 核心团队
公司起源于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机器人本征动力学分析、控制器设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领域拥有近十年的理论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具身智能公司、互联网企业及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目前,公司已组建起涵盖企业家、杰出青年科学家、科技创新百人计划入选者以及工程师的研发团队,其中博士研究人员超过10人。